恒生指數昨天(10月24日)下跌6.4%至15083,自6月28日反彈至22419起,四個月累計跌幅達33%,這段Free-fall的程度,不明朗充斥的環境,令我想起十多年前的「金融海嘯」。我在2005年起寫Blog,當時未入行,仍有將組合在Blog分享,因此紀錄還在,大家有興趣也可以重溫一下。
恒生指數在2009年3月上旬見底,低位11345,3月11日的文章提到「筆者的投資組合已沒有變動一段時間,一來已達至現金佔組合市值40%至50%的目標,二來組合以在港股投資的範圍內以ETF達到一定的分散,三來經濟未明朗下最好不變應萬變,加上工作最近極度繁忙,所以亦不急於作變動」。
為什麼金融界「世界末日」仍堅持組合持股?
當時的投資環境其實比現時還差,是金融界的「世界末日」,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復甦,但我仍堅持組合中一半持股,為什麼?首先,我仍然相信股票及股市如過往危機般,事過境遷後明天會更好;另外,則涉及「資產配置」,我放在股市的資金佔資產是一個令我覺得舒適的比重,這個比重因人而異,最簡單是這筆屬中高風險投資的資金,無論升跌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基本生活外需,亦不會令自己覺得有壓力,食不安睡不著。若果大家未能達此境界,便需檢視一下自己的資產配置,不然股市長期有升有跌,遇上大跌市也得冷靜面對。
我記得2008年尾還去了一趟杜拜旅行,住了帆船酒店,有朋友問為何「金融海嘯」好像對我沒有影響,其實又怎會沒影響,不過影響的是我的投資組合,但不是基本生活。2009年3月11日的投資組合,現金佔比51%,持貨包括風險相對不高的ETF及內銀股,但持股也貶值了35%。
為什麼跌市守得穩,可以成為一個重要轉捩點?
股市在2009年3月見底反彈,當年是股市好年,最差的一年是2008年,恒生指數在2007年10月尾高見31958頂位後輾轉下跌,2008年全年下跌48%,而知名本地基金如「長勝將軍」及「價值投資」(大家自己估下)也跌了一半,而我的組合則跌了27%,我是主力長倉投資,不用衍生工具對沖,組合以持股比重去控制風險,現金較多下變相也是一種對沖,因此組合持有股票下,於大跌市(絕大部份股票股價下跌)貶值是無可避免的,這時控制跌幅便是最重要的事情。
假設2008年初分別放$100在我的組合及恒生指數,年尾時分別貶值至$73及$52,不過這個基數的大小對未來投資回報的影響著實不小。2009年當恒生指數反彈至14000時,我開始對股市復甦建立信心,因而逐步為組合增持股票,那年我的組合升值54%,恒生指數則上升52%,結果2008年初那$100,至2009年尾,我的組合變成$112,升值12%,而投資在恒生指數則變成$79,仍貶值21%。
可見到,跌市守得穩,可以成為一個重要轉捩點,但當時受跌市氣氛止蝕離場的朋友,那個虧損已確認,沒有持有股票,當然大家會想2009年也可如我般自恒生指數反彈至14000開始恢復買入股票,甚至神勇地認為可以摸底在11000至12000便買翻股票,但現實於恐慌時絕大部份人不會去買股票(好像現在只想做定期存款般),反彈初期半信半疑下也不會開始買股票。那麼為什麼我那時會自恒生指數14000時逐步為組合增持股票,不要忘記我自1995年便積極研究股市及投資股票,2009年時已有14年充實的投資經驗。回想那時,大部份人認為事過境遷,可以再買股票時,恒生指數已是20000以上,再次引證股神巴菲特於2008年10月「金融海嘯」時的分享:「有一點是肯定的,股市在經濟和市場信心真正復甦以前,會有大幅度上漲。如果你等到那時候再買股票,那就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購入時機」。
為什麼投資股票的大前提是做好「資產配置」?
現時處境著實和當年相似,2009年3月11日的文章也提到「經濟何時重新振作,股市何時重新起飛,眾說紛云,有誰真的清楚。但無論股市要沉寂一年、三年甚或五年,也得要準備一下時機來臨時要投資哪些股票?又怎樣重整投資組合?」是次恒生指數及港股會沉寂多久,又怎知道,千萬不要高估自己對整個股市的預測能力,好像那時人人以為是金融界的「世界末日」,怎知卻不知不覺見了底部。
既然是不知道,現在應該怎樣部署?如先前提到,投資股票的大前提是做好「資產配置」,明白投資股票屬於中高風險,在資產中配置一個令自己覺得舒適的比重放在股票,當然不是胡亂去買,長線投資的也要在中長期合理估值下投資在好股票上(不過好股票變質後也要沽出),做好基本事情,便擁抱投資組合的上升與下跌,不要因心理因素動搖,因為無論升跌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基本生活外需。
剛巧有潛在客人提出想逐步趁低吸納的想法,只要他清楚投資股票的風險,做好令自己安心的「資產配置」,並願意擁抱投資組合的上升與下跌,為何不可以?好像我在2009年恒生指數反彈至14000開始增持股票時,我當時也不知道迎來的是升市還是跌市。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