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0, 2024

30 May 2024 - 不可忽視的生成式AI專用芯片(ASIC)市場

若要投資在生成式AI(GenAI)相關公司,相信很多人會即時想起Nvidia(NVDA),每次其公佈業績,市場都會屏息以待,因為好壞將影響整條GenAI生態鏈的投資價值,觸動相關股票變動。 Nvidia的GPU因為效能明顯勝過競爭對手,依然供不應求,於GenAI仍在高速發展下,Nvidia今年度的銷售持續火熱,還是機會率較高的事,不過下年度會如何? Nvidia提供予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以作GenAI訓練及推論的高階GPU,超過一半的客戶是大型科技企業如Amazon、GOOG、Microsoft及Meta等,若果這些投入巨額資本開支的公司發現回報未如理想而放緩投資,會是對Nvidia業績增長的最大風險。 另外,雖然其主要競爭對手如AMD(AMD)的高階GPU發展似乎仍未能追上,但大型科技企業為了減少對Nvidia的倚賴而致力自研專程作GenAI相關運算的ASIC芯片(AS即Application Specific),若果發展比預期快,對Nvidia業績當然亦會有影響。事實上,Google在這方面發展得最快,現時大部份GenAI訓練及推論皆用上自家TPU芯片,Amazon的AWS雲端服務亦緊隨其後,其他公司也在亦步亦趨。

(圖片源自Morgan Stanley報告)
   參考Morgan Stanley的最新預測,ASIC在GenAI用芯片中的佔比未來數年將越來越高,令Nvidia的GenAI用GPU生意增長有所緩和。
(圖片源自Morgan Stanley報告)
大型科技企業於研發ASIC芯片上皆有技術夥伴,此行業中以Braodcom(AVGO)為首,已經和Google及Meta等合作,傳聞將有第三個大企客戶。這個市場上,市佔率較高的還有Marvell(MRVL)及台灣世芯-KY(Alchip)。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授權/基金客户持有Alphabet(GOOG)、Amazon(AMZN)、Apple(AAPL)、Microsoft(MSFT)、Meta(META)、Nvidia(NVDA)及台積電(TSM),並會按不同股票的風險因素配置在不同產品上

Sunday, May 26, 2024

26 May 2024 - 台積電先進製程芯片供不應求下,產能決定業績表現

在7nm以下先進製程芯片代工(Foundry)行業,Intel(INTC)近年致力想追上寡頭壟斷的台積電(TSM)及Samsung,但似乎有點無能為力,未成氣候,而Samsung亦有被台積電甩掉之勢。

Samsung當然不肯認輸,提到2025年前導入生產2納米芯片,與台積電計劃量產2納米芯片的時間相當,並將在2027年比台積電更早量產1.4納米芯片,力圖彎道超車。

(圖片源自台灣經濟日報)
不過,根據主要先進製程芯片用家公佈,最新產品的生意還是找上台積電:Nvidia(NVDA)的Blackwell架構GPU配備2080億個電晶體,採用台積電4納米製程技術打造;Apple(AAPL)最近推出的AI處理器M3及M4,皆採用台積電3納米製程技術製造;Google將推出的Trillium第六代TPU自研芯片,亦會採台積電3至4納米製程製造。
於生成式AI高速發展下,台積電的先進製程芯片代工服務會持續供不應求,業績增長的樽頸便在於產能。
台積電於5月23日舉行年度技術論壇台灣場次,兩大資深副總暨副共同營運長侯永清及張曉強指出,AI加速器需求年增2.5倍,2030年全球半導體產值上看1兆美元,台積電將成最大受惠者;台積2nm進展相當順利,2025年下半年進入量產,2026年再推出A16,正式跨入埃米(即十分一納米)時代」
台積電其一最先進的芯片製造廠廠長黃遠國亦指出,今年3納米產能規劃較去年增長3倍,依舊供不應求,相較前兩年以平均五個廠的速度擴充,今年會增至建七個廠,包含三座芯片廠、兩座封裝廠及海外兩個廠均同時進行。

(圖片源自台灣工商時報)
台積電於2023年啟動CoWoS封裝大擴產計畫,近日業內傳出再發動新一波追單,2024年底每月產能有機會比公司目標倍增,比市場預估的3.5萬片進一步拉高至4萬片以上,2025年亦將持續擴增。
根據台積電最新公佈2024年首季業績,7納米以下先進製程芯片出貨量佔比為46%,比去年同期的31%明顯上升。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授權/基金客户持有Apple(AAPL)、Nvidia(NVDA)及台積電(TSM),並會按不同股票的風險因素配置在不同產品上

Saturday, May 25, 2024

25 May 2024 - 論奢侈品股票:貧富懸殊中的貧富懸殊

全球貧富懸殊情況越加嚴重,相信大家都知道,亦造成「某些」奢侈品品牌於經濟非很理想下,銷售增長依舊理想,還持續在加價!

留意只是「某些」奢侈品品牌受惠,因為奢侈品品牌也出現貧富懸殊,只有最高端品牌的目標顧客差不多在任何經濟狀況下都不受影響!
這些最高端奢侈品品牌,特性是其貨品大多「供不應求」,出現有價有市的炒價,或排好耐隊先買到,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Hermès、Chanel、Ferrari、Rolex、Patek Philippe、Audemars Piguet,而公司上市的只有Hermès (RMS.PA)及Ferrari(RACE)。
RMS.PA及RACE股價在上市奢侈品品牌公司中持續強勢,估值上亦溢價高企,現價預期今年市盈率近50倍,而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MC.PA)雖然擁有LV、Dior等最高端品牌,但旗下數十個品牌橫跨中高檔,效果被沖淡,估值自然有所不及,現價預期今年市盈率約24倍。

(圖片源自WSJ)
全球第三大市值奢侈品集團Kering(KER.PA) 今年較早時公布旗下主要品牌Gucci銷售大幅倒退,其他品牌亦乏善足陳,正面對品牌危機!
奢侈品品牌從高峰下滑,重塑翻新的機會當然有,但過往成功的機率其實不高,最要命的是若果管理層為追求短期業績及清理存貨,而將更多貨品放在Outlets特價出售,有可能令品牌地位萬刦不復,尤其當源自Outlets的收入及盈利佔比越來越高時,管理層此時將更難取捨!

(圖片源自WSJ)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授權/基金客户持有Ferrari(RACE),並會按不同股票的風險因素配置在不同產品上

Monday, May 20, 2024

20 May 2024 - 從GE殞落看多元化的兩面性 (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上月初,General Electric將旗下能源業務分拆上市,公司名稱為GE Vernova (GEV),加上2022年尾分拆GE HealthCare(GEHC)上市,現時主要剩下GE Aerospace的航空業務,上市公司仍稱為General Electric(GE),雖然暫未轉名,但其實已經名傳實亡,曾風光多時的一代傳奇企業落得如斯下場,令人不勝唏噓。 

不過看General ElectricGE HealthCare過去年多的股價表現,分拆似乎是對股東最正面的做法,因為可以令管理層聚焦於各自的核心業務,提升專業化和運營效率,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和機遇,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市場情況進行戰略調整、資本重組和技術創新。另外,亦可提高透明度,有助於投資者更清晰了解業務的財務狀況及運營表現,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每個業務的價值,從而令市場估值提升。 

還記得我剛剛投資股票的1990年代,General Electric可謂是最風光時期,為美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其行政總裁Jack Welch是商業管理界的風雲人物,當時有數項功績令人津津樂道,包括推行Six Sigma成為公司核心管理文化,透過確定及消除引起殘疵的流程以提高產品品質;將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公司發展成為多元化企業,進入了許多包括金融服務、媒體等不同行業,並透過收購企業及賣出現有業務,令每個業務都可以在行業中名列前矛,規模上非冠即亞;每年考核將各部門評分最低一成的員工裁走,保持營運競爭力。於Jack Welch執政期間,公司盈利每年皆穩定地以10多個百分比成長,當公司如日方中時,其管理策略自然成為商業界的寶典,鮮受批評。 

Jack Welch2001年退休,公司股價到達歷史頂峰,其後卻無以為繼,至今比較仍大幅下跌,最簡單當然可歸因於其繼任人水平難及,不過公司於二十年後落得被分拆結局,不少分析卻將矛頭指向這位傳奇商業管理人上。先前提到,Jack WelchGE變得多元化,但業務多樣性使得公司變得過於複雜,管理成本上升,並難以有效協調。雖然在他管治期間,公司盈利持續穩步上揚,但其強調短期財務績效的做法,當中包括採取財務工程手段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但在某程度上犧牲了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並在金融危機中暴露出風險。GE Capital可謂Jack Welch時期的重要增長引擎,但其高槓桿和風險投資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成為公司的巨大負擔,導致公司財務狀況惡化,並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重組,元氣大傷,負債高企,蹉跎十多年歲月後,最終還是以分拆自救,由多元化回歸專注。 

當公司專注做好一個業務,不少管理層會思考業務多元化是否未來發展的策略,回顧歷史上亦有不少成功及失敗例子,不過管理層首先要問,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駕馭多元化後的情境,因為時間有限下,未能再如以往般事事親力親為,需要下放權力,而這方面需要不同能力,首先為新業務選擇的管理班子是否到位?自己又有否管治他們的能力?「From Good to Great」為經典管理參考書,提到由「好公司」進化成「偉大公司」的機率其實很低,當中提到「偉大公司」的管理層其實不如大家想像般高調行事,反而多是默默工作專注做好公司業務;另外亦提到「First Who, Then What」,即是先招攬適當人才到公司,才去決定應該怎樣發展業務,因為若果大家理念根本不同,很難同心發展好新業務。其實大家傾完後,發現繼續聚焦發展本業才是將各人能力發揮極致的最理想方案,又何需為多元化而多元化!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沒有持有上述股票


Monday, May 06, 2024

6 May 2024 - Microsoft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資是否物有所值?(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作為科技界的龍頭企業,Microsoft(MSFT)近年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領域的投入可謂是前所未有。根據最新一季的財報電話會議,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表示公司正在大幅增加資本支出,以鞏固在GenAI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領先地位。這筆支出的重點放在了兩個方面:一是訓練(Training)大型基礎GenAI模型,二是推動GenAI推論(Inference)能力的應用。

他認為GenAI技術正在重塑整個科技產業的格局,就如同上個十年雲計算浪潮席捲而來,將引發「第二波雲計算」,Microsoft作為首個雲計算時代的領導者,將根據GenAI推論服務的實際需求趨勢,針對性地投入資本,力圖再次成為這一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除了基礎設施投入,MicrosoftAI驅動的生產力工具方面也有重點布局,Satya Nadella在會議上高度讚揚旗下GitHub Copilot的表現,稱其正在"顛覆開發者生產力曲線"GitHub Copilot是一款基於自然語言的GenAI輔助編程工具,幫助開發者提高編碼效率,其付費用戶已超過180萬,季度增長超過35%。越來越多企業已開始將Copilot整合到自身的業務應用中,以提升各類工作崗位的效率。

除了GitHubCopilot正被集成到Microsoft 365Dynamics 365等產品線上,幫助客戶於服務、銷售、財務等各職能部門優化流程,30,000家組織已經利用Copilot訂制應用,季度增長達175%。本季度公司向各類企業客戶推出了Copilot服務,財富500強企業中已經有約60%開始使用,包括AmgenBPCognizant等大型企業客戶購買了超過10,000個使用認證。Satya Nadella將這種GenAI賦能生產力工具比喻為「知識轉化率」,就如同庫存周轉率對供應鏈效率的重要性。他相信, CopilotGenAI工具將大幅提高組織的知識創造和傳播效率,推動工作流程和工作成果的優化。

雖然Microsoft管理層信心十足,但GenAI投資對其財務表現的影響,仍然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根據財報,公司今年的資本支出將大幅增長超過50%,亦有媒體報導稱,公司正計劃投資千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不過這些投資的收益貢獻卻尚未在財務數據中充分體現。Microsoft財務總監Amy Hood稱公司將密切關注GenAI推論服務的需求信號,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投資節奏,關鍵是要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

另一方面,市場上有觀點認為一些公司只是將IT預算從核心業務轉向GenAI項目,意味著GenAI投資可能並非純粹的增量支出。Amy Hood回應公司實際看到的是Azure業務中的遷移、數據相關工作以及GenAI項目啟動,而不是預算的重大轉移。她認為GenAI帶來的價值不僅局限於IT預算,還涉及客戶服務、市場營銷等其他部門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及其客戶持有
Microsoft(MS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