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投資者都應該有一套投資信念,好像有些投資者相信長線投資,有些相信短線投機,有些相信價值投資,有些相信技術分析,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大家可以各自為政,沒有任何衝突,最重要是選擇適當自己的方法。投資是一場馬拉松,途程中時而領先,時而落後,是很正常的交替,過程固然重要,但結果更重要。若有人趁參賽者落後時便斷定他的信念不行,他的方法沒用,只顯示此人思想狹隘,看事情只看一點,而不懂從更高處看整個面,和不講道理的人去講道理,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視「投資好公司」為投資信念,一直崇尚「由下而上」的投資方法,即是以選股為核心,認為只要選出優質增長股,在合理估值下買入作長線投資,而選股成功率至少有六七成,長期便會有理想回報。不過,全世界於過去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如俄烏戰爭、中美關係轉差、通脹水平升至多年高位、各國加息幅度既急且大、中國疫情封控既長且深等,令多年相對穩定的投資環境產生轉變,宏觀因素對股市的影響力大增,這是很多年未嘗過的狀況。雖然選股仍然重要,但是我們不得不考量宏觀因素,同時進行「由上而下」的分析,因為這些因素除了影響投資市場資金的數量及風險取向,從而改變公司的估值水平外,也影響個別公司的投資邏輯,令選股難度也提升。
我們現在會持續檢視不同宏觀因素,包括美國通脹水平、聯邦基金利率、美國國債利率、中美經濟狀況、匯率(主要看美元/人民幣)變化、全球地緣政治等,從而決定投資組合的現金水平,不明朗因素越多,現金水平越高,但再差的投資環境,也會盡量保留平均五成的持貨,因為如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更為絕望的時候,股市底部往往是無聲無色出現,當大家都認為是安全時,股市會從底部反彈了很多。另外,我們也會就著宏觀因素去決定投資公司的性質,好像如現時不明朗因素仍揮之不去時,會主力投資在過往經歷經濟高低起伏業績仍平穩增長的「複利增長股」(Compounder)上,若果宏觀經濟較為明朗,便會增加投資在高增長(High
Growth)優質公司的比重。
恒生指數在今年10月下跌幅度及速度如世界末日般,中國二十大新班子在10月落實後,市場擔心中國未來經濟並非發展重心,加劇市場的負面反應。可是,為何恒指11月突然又轉勢回升?首半月的上升幅度及速度更勝10月時的下跌?原因就是以上宏觀因素碰巧集體改善。首先,美國相繼公布通脹指標CPI及PPI皆回落及低於預期,令市場憧憬未來的加息步伐將放緩,停止加息的時間比預期早;同日,中國傳出開始研究逐步減少防疫管控,其後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公布「動態清零」20條優化措施;另外,人行及銀保監發佈支持房地產市場16條措施,解決優質內房短期融資問題;中國主要互聯網企業相繼公布業績,憑着做好成本控制,盈利大多高於預期,而中央媒體開始對被打壓多時的遊戲業務賦予正面評價;中美元首多年來首度會晤,市場憧憬越來越差的中美關係可以得到改善,國家主席習近平藉G20與各國領袖積極互動,加上先前德國總理親自率團拜訪中國,緩解中國與其他地方的緊張關係;俄烏戰爭方面,俄羅斯開始失勢,增加轉向和談的機會。
種種利好發展,是否代表所有宏觀問題就此解決?當然不是,若向極端負面方向想,俄羅斯也可以老羞成怒投核彈到烏克蘭,台海也可以忽然打起仗來,但以理性推論,市場先前擔心的主要宏觀風險暫時見底,至少向更差方向發展的預期見了底,10月恒指非理性下跌,當時市場想得很悲觀,現時因市場回歸理性而得以收復。無人能持續成功預測短期走勢,但中長線言,我們認為仍需摸着石頭過河,繼續觀察宏觀因素是否持續向好方面發展,不過現時是可以樂觀一點。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