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5, 2019

15 Aug 2019 - [信報「財智博立」] 不可被情緒掩蓋理智

(下面文字為原稿,上報版本因版面關係會有所分別) 

十多年前有位朋友告訴我,他不大相信中國的企業,事實上當時也有不少弄虛作假的公司,因為他抱有這個立場,所以便一直不買中國股票。十多年過去,弄虛作假的公司繼續時有出現,業務越做越大、業績越來越好、股價越升越高的公司數目卻更多,這個立場助他逃避了不少風險,但也錯過了更多機會。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投資要取得理想回報,便一定要冒風險,當然若只是滿足於皮毛的回報,只需到銀行做個定期存款便可以。可是,若越想要多一點回報,要冒的風險也需更高,但又不好為了增加回報而胡亂去冒險,投資者可以去冒險,但要冒的是可計算的風險。投資者的態度不應預設任何立場,然後便「一竹篙打死一船人」,而是要為有興趣的公司做認真分析,從而知道那些是好,那些是壞,計算好要冒多大風險,再去做相應的投資決定。 

若果凡事立場行先,表面代表自己很有見地,可是也因此較易傾向偏聽,只接收和自己立場相近的分析,抗拒甚至抨擊和自己立場不同的見解,亦未有為每一個分析或見解進行批判,某程度上腦筋也會動少了!好像美國的金融市場發展較為成熟,制度健全,監管較好,有投資會認為公司業績披露可安心信服,但是多年來也有Enron造假、次按爆煲、Lehman Brothers倒閉的多個負面大事出現,小事更不消提,而近年初創及獨角獸企業火熱,Bad Blood事件的「女版Steve Jobs」騙局卻成為一個當頭棒喝。 

作為聰明的投資者,最基本的條件是要有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尤其是現在是社交媒體不斷演化的年代,Facebook等很多時給我們看到的是思想和自己相近的意見或廣告,因此我們更需主動去找些持有另類意見的內容,而非抗拒接收這類訊息,就如我們若果很喜歡某一間公司,不要只細閱正評,也需主動找不看好這間公司的分析報告或文章,閱讀後再進行批判思考,令分析可以更全面。往往肯去放下成見,才可看到一件事情的另一面,結論或會不盡相同。

最近看過一套名為「脫歐:無理之戰」的網上電影,真人真事,為求戲劇化而稍作改編,講述「脫歐」的幕後英雄Dominic Cummings領導的Vote Leave計劃怎樣利用數以億計的社交媒體定點廣告,向沒有強烈主見的中間選民製造其後證實並非事實的恐懼(如英國每週向歐盟進貢3.5億英鎊及大量士耳其移民行將湧入等),杯弓蛇影下,民意於短時間逆轉,不過一年後連他也反思並承認「脫歐」可能是個錯誤選項,亦令英國至今超過三年仍被怎樣「脫歐」的問題所困擾,加上造成民意兩極化下的持續社會爭端,這次投票在情緒凌駕事實下,整件事似乎並沒有贏家!

這些大打輿論戰及心理戰的事情令我想起投資界的所謂沽空機構,他們藉發布上市公司的負面分析,並事前累積淡倉,透過股價下跌從中獲利。沽空機構在初出現時命中率很高,因為他們傳達的大多是事實,不過後來越來越多人見獵心喜,沽空機構的數量增加,反現良莠不齊,命中率也告下降,因為他們已變質,為沽空而沽空下,誇大了目標公司的問題,志在製造恐慌以獲利,多於幫助投資者認清問題公司的作假之處,而投資者往往卻成為唯一輸家,在股價低位沽出了質素還不差的公司。投資市場上人言可畏,投資者需保持冷靜,不要預設立場(如沽空機構的目標公司定必有問題),客觀持平去分析每一件事情,切記不可被情緒掩蓋理智!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