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馬港企調研
對有實質業務的上市香港企業進行分析研究,並盡量把握機會與管理層會面,作更深入的探討,令投資者可加深對相關公司的了解 之前提到,收到邀請出席了10月19日的科勁國際(6822)「邁向新里程」活動,內含
科勁國際從事廚具及家庭用品原件設計生產(ODM)以及原材料買賣業務,前者收入及盈利分別佔整體90%及95%。比較特別的是集團的經營模式類近利豐(494),沒有自己的生產廠房及設施,主力管理好供應鏈,當中包括約200間工廠為合作夥伴,細分工序外判不同工廠,以保護知識產權;另外,亦會集中買入原材料,因更有議價能力及可保證質素,再分發給不同工廠,所以需應核數師要求,在財務報告業務分類時作披露。不過,利豐模式曾受各方讚譽,但近年卻不大成功,更造成業績倒退,科勁國際管理層認為成衣行業品牌越來越集中,如Zara、Uniqlo等越加壯大,有些因效益更理想而自組供應鏈,令利豐的地位及議價能力減弱,而集團主力的廚具用品品牌市佔率仍分散,所以對其倚賴性仍很大。集團銷售收美元,向生產廠房則付人民幣,因此可受惠人民幣貶值。
科勁國際產品主要出口美國及亞洲,前者佔收入逐步降至今年上半年的72%,後者則逐步升至23%。始終大部份產品出口美國,現時最敏感的話題是會否受美國加徵關稅影響,管理層認為現有客戶對其設計版權及供應鏈管理倚賴仍大,轉換成本不小,所以仍會持續落單,不過對爭取新客戶或有影響。另外,集團的客戶較為集中,首三個客戶佔整體收入約七成,最大一個客戶收入佔整體約五成,管理層強調與客戶合作多年,丟失客戶的機會不大。
上市後收入停滯不前,盈利則見倒退,直至去年下半年盈利終反彈,支持股價造好。今年上半年收入按年大升,但毛利率下跌,盈利增幅反有限。集團正發展國內零售業務,除在北京自設店舖外,亦透過分銷商增設800個銷售點,藉此幫助客戶賣出更多貨品,亦是上半年收入大增的主因之一。
集團存貨水平低企,存貨週轉天數去年全年到今年上半年也只有11天 ,因為品牌客戶的訂單是「Made-To-Order」性質,而分銷商則需承擔存貨風險。
集團經營賣點在ODM,R&D是很重要一環,可是去年全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研發開支佔收入只有0.2%,管理層解釋因R&D主要與第三方包括香港科學園及本地大學合作,支出亦共同分享。對科勁國際仍有疑問,待有機會拜訪其公司,知答案下再作分享。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未有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