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0, 2025

10 Feb 2025 - 智能產品的成功皇道 (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不是所有智能產品推出市場也能成功,好像推出時曾被寄予厚望的Google Glass2012年還被「時代雜誌」評選為當年最佳發明,可是功能強勁下價錢自然昂貴,況且多功能並不表示定必消費者所需,用戶體驗會好,結果2015年便告停產,其後轉移陣地分別推出兩款企業版,不過到了2023年還逃不過停產命運。去年Apple推出Vision Pro,自稱「空間運算裝置」,實際上是價錢更昂貴,及功能更多的Google Glass,結果雷聲大雨點小,公司需要再重新調節產品定位。

不過,Meta(META)Ray-ban合作開發的笫二代智能眼鏡Meta Wayfarer卻得到很正面的反應,在2013年第四季推售,推出後的第一個季度就售出了30萬副,並在2024年上半年累計出貨量超過100萬副,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六成Ray-Ban商店中成為暢銷產品,成績遠遠超過了第一代Ray-Ban Stories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內的30萬副銷量。

Meta Wayfarer並非靠提供最先進功能而取勝,而是贏在性價比及用戶體驗。首先,產品具備1200萬像素相機,支援拍攝靜態照片和錄製影片,提供第一人稱視角拍攝,可透過AI執行物體識別和地標識別等功能,提升使用者的日常體驗。再者,產品內置開放式耳機揚聲器,支援音樂播放和通話,並配有五個麥克風陣列,提升語音通話的清晰度和品質,可透過AI提供即時翻譯功能。另外,輕便設計和多樣化鏡框選擇,加上Ray-ban品牌,使其成為日常佩戴的時尚配件,價格範圍在300400美元之間,便顯得物有所值。

Meta Wayfarer的成功引證不是只顧推出運用最先進技術的全功能智能產品,市場便會買單,高性價比及滿足實際需要才是皇道,幾間科技巨頭經過連翻試錯,加上加速發展的生成式AI配合,終於開拓出智能眼鏡的潛在市場,整條產業鏈亦有機會受惠,而在香港股市中,得到最正面影響的應該是三年前上市的康耐特光學(2276),自去年12月上旬公佈「與多個全球領先的科技和消費電子企業的多個研發項目進展順利,根據已簽署的採購訂單,已陸續收到包括研發費用和小試訂單在內的款項。在未來XR產品的設計路徑方面,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正在被一步一步進行驗證,並進行批量化生產」後,股價至本月初,仍上升約一倍,成為市場焦點,而據聞上述合作公司包括Meta

康耐特光學是中國領先的樹脂眼鏡鏡片製造商,為多個知名品牌提供鏡片產品,銷售遍及包括美國、日本、德國等90多個國家。留意公司以樹脂鏡片所得收入計算於2020年於全球排名第九,市場份額僅約0.4%。另外,公司產品正朝向高端化,但在高端產品上暫未能和全球領先的EssilorZeissHoya等相比。不過,若論公司業績則還不錯,以2024年預期業績和上市前的2021年比較,收入、毛利及純利的平均每年複合增長分別為15%20%31%,毛利率上升主要由於高折射率鏡片及多功能鏡片銷售增加所致。公司營運現金流強勁,2023年全年錄得4.8億元人民幣,按年升160%,資本開支1.3億元人民幣,剩餘資金可還債下,令2024年中的負債比率由上市前的64%降至15%,淨現金高達3.2億元人民幣,不過公司持續將部份現金流去做投資,近年並相繼錄得金融資產減值損失,若能將資金分配在提升現時只有25%的派息比率上,股東會更樂見其成,何況公司做好資產配置,也可令市場提升估值水平。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CIO)
執筆之時,筆者授權/基金客户持有Meta(META),並會按不同股票的風險因素配置在不同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