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8, 2023

8 Nov 2023 - 從奢侈品牌最新業績窺探經濟情況 (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擁有奢侈品牌的歐洲集團在10月相繼公布季度收入,我們可以從中窺探不同級數的奢侈品在不同地方的銷售情況,亦可藉此了解最新經濟景況的部份併圖。

LVMH(MC.PA)最先公布業績,今年首三季收入(以固定匯率計算,以下皆是)按年升14%,不過第三季按年升幅只有9%,明顯比上半年回落。LVMH旗下有70多個品牌,涵蓋不同級數的奢侈品,而公司將這些品牌分為五大業務群,除了最受惠旅遊復甦包括DFSSelective Retailing外,其他業務群的第三季收入按年升幅皆低於首三季,當中Wines & Spirits的第三季收入更按年下跌14%,比首三季的7%按年跌幅更大。

再看看不同地方的業績,LVMH將全球業務分為四大區域,美國第三季收入按年升幅只有2%和首三季的3%按年升幅相約,持續低迷。美國業務由去年高增長至今年第二季開始明顯趨淡,是LVMH股價轉弱的其中一個原因,此形勢未見改善。今年第二季整體業績靠中國疫後復常推動,中國業務佔比較重的亞洲(不計日本)第三季收入按年升幅11%,比首三季的19%按年升幅明顯回落,管理層於公布業績時不斷發表看好中國言論,似乎也敵不過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歐洲第三季收入按年升幅7%,比首三季的16%按年升幅也回落不少,市場似乎有點意料之外,我在7月尾至8月初曾造訪米蘭及巴黎,名店區也算人頭湧湧,相信遊客貢獻不少,知名品牌還需排隊甚至預先抽簽登記才可入內購物,不過看Hermès業績後也算解說到。幸好仍有好消息,日本第三季收入按年升30%,和首三季的31%按年升幅相約,持續強勁,不過收入佔比只有7%,影響相對不大。

Hermès也接力公布業績,今年首三季收入(以固定匯率計算,以下皆是)按年升22%,不過第三季按年升幅只有16%,明顯比上半年回落。Hermès絕大部份收入源自單一品牌,和LVMH不同的是,其整體業績可以作為最頂級奢侈品代表。看看其不同地方的業績,美國、歐洲及日本的第三季收入分別按年升20%18%24%,和首三季的按年升幅相約,持續強勁,可見近三個區域最有消費能力的一群仍肯付錢買最頂級奢侈品,拿LVMH業績作比較,這情況並不一定在非最頂級奢侈品出現。再看中國業務佔比較重的亞洲(不計日本)第三季收入按年升幅10%,比首三季的21%按年升幅明顯回落,可見雖然相信中國的貧富懸殊依然存在,但最有消費能力的一群因各種原因連最頂級奢侈品也買少了,原因可包括疫後消費變得務實,現時大環境更要低調,甚或因生意不景氣而變得負擔不起。

接著,主力品牌包括GucciSaint LaurentBottega VenetaKering也公布業績,今年第三季收入(以固定匯率計算,以下皆是)按年下跌9%,主力品牌皆錄得跌幅,在奢侈品行業內持續較弱,其實用來分析奢侈品情況已不太具代表性。即管也看看其不同地方的業績,主場西歐第三季零售收入錄得按年跌幅9%,美國跌幅更達21%,亞太(不計日本)有輕微的1%升幅,不過日本第三季零售收入按年增幅仍可高達28%,可見日本在本土經濟及旅遊常帶動下,整體奢侈品消費復甦非常強勁。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中原博立新世代增長基金持有
HermèsLVMH

Saturday, November 04, 2023

4 Nov 2023 - 對GLP-1減肥藥近月推低零食快餐股股價的看法

GLP-1糖尿及減肥藥物全球需求殷切,主力供應藥企Novo Nordisk(NVO)及Eli Lilly(LLY)業績及股價雙雙受惠。事實上,GLP-1在股市的影響力已不只是在醫藥行業,近月市場擔心若其減肥用途被廣泛使用,因為GLP-1有抑制對致肥食物胃口的作用,將影響未來零食及快餐的需求,加上市場對息口上升拉低估值水平的恐懼,因此可見到汽水股(KO、PEP)、零食股(HSY、MDLZ)及快餐股(MCD、YUM)等股價最近都有一段較差的時間,而這些公司在最近公布業績時亦有回應GLP-1有否影響生意的問題。

Mondelez(MDLZ)是全球最主要的零食公司之一,旗下品牌包括Cadbury吉百利、Oreo、Ritz等,在最近公布業績時,管理層主動回覆關於GLP-1對零食銷售影響的問題,我們認為是最為認真的,可作參考,節錄如下 

「從長遠來看,即使採用最樂觀的預測,我們認為對我們所在的類別產品銷量的影響將非常有限。大約在未來十年內,影響將只有銷量的0.5%至1%,是可以控制的範圍,我們將有足夠時間去調整和準備應對任何變化。」

「全球肥胖率差異很大,而我們的銷售中有75%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而這些國家的平均BMI大幅低於美國,因此對我們的影響程度是最低的。」

「我們已經有20%的銷售來自於每份少於200卡路里的零食。」

「對於早餐場合,我們已經有更健康的替代品,例如belVita,這是一種替代性零食,或者一些零食棒,這些都是餐食替代品,非常適合GLP-1藥物使用者的飲食。」
 
我們也認同其管理層的觀點,加上GLP-1正面對供應問題,況且藥物價錢仍偏昂貴,美國醫保未必可以大量涵蓋,相信離高滲透率仍然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加上過往多年,全球一直宣揚減少食用不健康食物的文化,可是我們仍見到主要品牌的汽水、零食及快餐生意越來越好,而過去兩年持續加價也對銷量影響不大,可見這些生意的韌性。
 

Thursday, October 26, 2023

26 Oct 2023 - 能量飲品的投資機會與風險 (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能量飲品可以提高警覺性、能量和注意力,絕大部份都會有咖啡因。咖啡因是最強的興奮劑之一,導致心肌細胞內釋放出大量的鈣,會對心臟使用氧氣的能力產生影響,亦可能會引致心律不整,過量咖啡因有可能會出現心悸、頭暈、拉肚子等副作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表示,有關飲用能量飲品的死亡個案不一定與能量飲品有直接關係,還有其他多種因素,包括死者本身的健康狀況,以及其所服用的藥物等。

提起能量飲品,就會想起「送你一對翼」的Redbull,不過呢個品牌怎樣受歡迎,同投資者都没有關係,因為公司都未有上市!不過,能量飲品又怎會只一個品牌!根據2021年一份市場調查,全球能量飲品收入最高的三甲分別為Red Bull、Monster(MNST)及PepsiCo(PEP),市佔率分別為44%、33%同9%。

北美佔全球能量飲品銷量近半,根據2023年5月的一份尼爾森調查公司數據,Monster及Redbull在美國能量飲品的市佔率分別為37.4%及35.1%,可算是寡頭壟斷,一二位置時有更替;另外,新勢力Celsius(CELH)佔5.6%,PepsiCo則被超前佔5.3%。

在2021年,Redbull及Monster收入按年分别升24%及21%,而Celsius收入按年升140%。當年,Monster及Celsius收入分別為55.4億美元及3.1億美元,有近18倍差距。到2022年,Monster收入按年升14%至63.1億美元,Celsius收入則按年升108%至6.5億美元,兩者收入差距已縮窄至約10倍。而根據市場預測,Monster及Celsius在2023年的收入增長分別是90%及14%,兩者收入差距將進一步縮窄至約6倍,Celsius市佔率正逐步邁向雙位數。

Monster的重要時刻相信是Coca-Cola(KO)於2015年中入股,當時以21.5億美元購入16.7%股權,其後因公司回購,股權變相增加至19.3%,最重要是Coca-Cola利用其美國及全球的分銷網絡幫助Monster能量飲品加快推銷至全世界,收入及盈利至今連續增長8年。Monster自Coca-Cola入股後,股價至2023年中高位8年間上升超過160%,平均每年複式增長約13%。公司每股盈利由2015年至2022年間上升133%,平均每年複式增長約13%,不過公司市盈率於期間每年最高達35至40倍水平,以盈利增速算,品牌溢價高企,於高息環境持續下,存在估值下降風險,投資者需要留意。

2022年8月,PepsiCo入股Celsius 8.5%股權,並利用自身美國及全球的分銷網絡幫助Celsius能量飲品加快推銷,和Coca-Cola於2015年入股Monster的策略類同。不過,PepsiCo在能量飲品市場發展比Coca-Cola更理想,透過自己發展及收購其他品牌如Rockstar,現時為全球市場市佔率三哥,雖然比寡頭壟斷的兩個品牌較為落後。2023年,Celsius已經利用PepsiCo在美國的銷售網絡帶來持續高增長,管理層認為這方面的紅利仍然未用盡,在2024年會開始透過PepsiCo加強拓展國際市場,可以見到Celsius的市場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Monster的純利率已穩定在22至24%水平,這是Celsius的長期目標,不過短期目標仍是盡快擴大市場份額,會暫時犧牲盈利水平。市場預期Celsius在2023年可以恢復盈利,未來兩年盈利會以平均每年40%以上增長,但是純利率會再較低的11至12%水平。Celsius的股價自2020年開始受市場追捧,在過去三年升了6.8倍。於2023年10月,公司的2023年及2024年預期市盈率分別高達100倍及70倍,高估值為風險所在,亦會反映在股價較大的波動上。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授權客戶持有Coca-Cola(KO)及PepsiCo(PE) ;中原博立新世代增長基金持有Celsius(CELH)

Tuesday, October 10, 2023

10 Oct 2023 - 「高息股」不只看息率高低 (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今天談談現在股票投資者最有興趣的「高息股」,傳媒很多時簡化其定義,即是現時息率夠高的便是「高息股」,而息率則是去年度全年每股派息除以現時股價。不過,歷史不一定重覆,投資者應該要問,公司於下一年度全年每股派息會是相同,上升還是下跌?因為不同答案會影響回報及估值。另外,公司根據那些指標去決定每股派息多少,會否跟隨業績指標(如每股盈利)升跌?盈利下跌,甚至某年度錄得虧損時,有沒有能力維持每股派息不變?

大部份公司的派息政策會基於一個派息比率,即每股盈利有多少百份比會用來派息,照顧投資者的的管理層會向投資者清楚交代一個目標派息比率,不過每股派息的金額會隨公司盈利升跌,投資者若在收息回報上不想失去預算,便需研究及理解公司盈利於未來倒退的可能性,因為盈利倒退會令目標收息回報降低。

另外,有些公司會盡量維持每股派息在一個固定銀碼,甚至令到每股派息只升不跌,最差也只是維持去年度水平,管理層未必會對此作出承諾,但若果公司長時間這樣做,便會令投資者建立了這個正面預期,這些公司在美國會被稱為「股息貴族」。不過,印象中在香港長期能做到這個成就的公司不多,比較多人知道的會是長江基建(1038)及大型香港地產商,不過每股基本派息超過二十年未有倒退的新鴻基地產(16)也行將脱離貴族身份,最近宣佈未來將緊守股息政策,分派基礎溢利的40%至50%為股息,代表每股派息未來將有機向下,令長期投資者在計算未來回報時失預算,業績公布翌日股價便大跌約一成。

固定銀碼的每股派息會受到投資者歡迎,因為對股息回報有數得計,以較冷門的香港中小型印刷公司鴻興印刷(450)為例,公司在2018及2019年每股派息$0.10,2020至2022年每股派息增加至$0.13,假設於2023年年中均價$1.0買入,每年收息回報是13%,是一個非常吸引的息率,不過投資者需要理解公司是否可以在未來維持每股派息不低於$0.13的能力,而我們可以看幾個指標。先看公司近四年度派息比率皆超過100%,近兩年度平均達200%,2018年更是蝕錢派息,若果看更實際的自由現金流,近數年派息亦為自由現金流的150%以上,即公司正用現金儲備去派息,那麼便需要看看公司這方面有多大能耐。鴻興印刷在2022年尾現金為2022年全年派息的10.6倍,加上2022年尾的負債比率只有8%,假設公司未來業績平平穩穩,亦有能力用現金儲備於未來多年維持每股派息至少在$0.13水平。

不過,長期用現金儲備去支援派息,始終令人擔心,現在再看看另一個例子,迪生創建(113)業績近年呈倒退,但股價表現卻不錯,公司近五年每股基本派息皆為$0.35,派息比率平均在50%水平,近數年只用上自由現金流30%去派息,其實還有足夠空間增加每股派息。公司在2023年3月年度尾現金為當年度全年派息的23.7倍,若只計淨現金也有16.4倍,不計租賃負債的負債比率為合理的30%,若果某天有需要用現金儲備維持每股派息水平,其實亦卓卓有餘。雖然,我們無法肯定公司的未來派息政策會否改變,管理層的意向轉變會是一個風險,但迪生創建於未來維持每股派息不倒退的能力明顯比鴻興印刷强。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及客户投有持有上述股票

Thursday, October 05, 2023

5 Oct 2023 - 衡量公司維持固定每股派息的能力

上篇文章(按此重溫)提到,固定銀碼的每股派息會受到投資者歡迎,因為對股息回報有數得計,並以較冷門的香港中小型印刷公司鴻興印刷(450)為例子,公司在20182019年每股派息$0.1020202022年每股派息增加至$0.13,假設於2023年年中均價$1.0買入,每年收息回報是13%,是一個非常吸引的息率。不過,投資者需要理解公司是否可以在未來維持每股派息不低於$0.13的能力,而我們可以看幾個指標去確認這個可能性高低。

先看鴻興印刷最近五年派息比率,近四年派息比率皆超過100%,近兩年平均更高達200%,而2018年則是蝕錢派息,若果看更實際的自由現金流,近數年派息亦為自由現金流的150%以上,即公司是用現金儲備去支援派息,這情況下便需要看看公司這方面有多少能耐。

鴻興印刷在2022年尾現金水平,為2022年全年派息的10.6倍,加上2022年尾的負債比率只有8%,假設公司未來業績平平穩穩,其實有能力用現金儲備於未來多年維持每股派息至少在$0.13水平。

不過,長期用現金儲備去支援派息,始終令人擔心,現在再看看另一個例子,迪生創建(113)從事中高檔消費品零售,業績近年呈倒退,但股價表現卻不錯。不計特別股息,公司近五年每股派息皆為$0.35,派息比率平均在50%水平,近數年只用上自由現金流30%去派息,其實甚至還有足夠空間去增加每股派息。

迪生創建在20233月年結,當時現金為當年度全年派息的23.7倍,若只計淨現金也有16.4倍,不計租賃負債的負債比率在30%合理水平,若果某天有需要用現金儲備維持每股派息水平,其實亦綽綽有餘。

雖然,我們無法肯定公司的未來派息政策會否改變,管理層的意向轉變會是一個風險,但迪生創建於未來維持每股派息不倒退的能力明顯比鴻興印刷强。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管理投資組合没有及持有上述股票


Friday, September 29, 2023

29 Sep 2023 - Nike的存貨問題是否否極泰來?

Nike(NKE)在過往一個月股價跌得算慘烈,由$110跌到$90,也不提2021年曾高見約$180,始終是一個很多人仍在付錢消費的大牌子。原因可以很多,當中投資者關心體育用品股疫情後的存貨問題,NKE亦沒兩樣。

分析存貨要看Inventory Turnover,因為要考量存貨同生意量的關係,Nike的年度Inventory Turnover自疫情後一直處110天水平,比過往的90天水平高。生意好損益表理想時,市場較少注意資產負債表(包括存貨),但當生意自2021年尾失去上升動力並倒退時,一看季度Inventory Turnover皆在110天水平,比過去明顯高時,便會擔心存貨此風險會否令公司雪上加霜。

Nike剛公布季度業績,股價盤後反彈7%,當中強調Inventory按年少10%,看季度Inventory Turnover,也比去年同時間少了8.3天,並連續三季下降,算是一個好現象,不過仍處較高的110天水平。110天水平看似不算太高,但比長時間水平高是事實,不知某天市場會否視之為新常態,或許待損益表重現增長時,市場對存貨的關注度及要求才會降低。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及博立客戶沒有持有上述股票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23

27 Sep 2023 - 兩類「高息股票」的機遇與風險

上篇文章(按此重溫)提到投資「高息股票」是一門學問,不只是看息率那麼簡單。大部份公司的派息政策會基於一個派息比率,即每股盈利有多少百份比會用來派息,好的管理層會向投資者清楚交代一個目標派息比率,不過每股派息的金額會隨公司盈利升跌,投資者若在收息回報上不想失去預算,便需研究及理解公司盈利於未來倒退的可能性,因為盈利倒退會令目標收息回報降低。

另外,有些公司會盡量維持每股派息在一個固定銀碼,甚至令到每股派息只升不跌,最差也只是維持去年度水平,管理層未必會對此作出承諾,但若果公司長時間這樣做,便會令投資者建立了這個正面預期,這些公司在美國會被稱為「股息貴族」。不過,印象中在香港長期能做到這個成就,只會想起長江基建(1038)。

固定銀碼的每股派息會受到投資者歡迎,因為對股息回報有數得計,以較冷門的香港中小型印刷公司鴻興印刷(450)為例,公司在2018及2019年每股派息$0.10,2020至2022年每股派息增加至$0.13,假設以$1.0買入,每年收息回報是13%,是一個非常吸引的息率,不過如上篇文章(按此重溫)提到,投資者需要理解公司是否可以在未來維持每股派息不低於$0.13的能力,至於怎樣去判斷,容後再談。

中國移動(941)可算是現時市場最受歡迎的「高息股票」之一,也有一定道理。公司以前的派息比率長期維持在50%,不過管理層於數年前開始重視股東回報,並訂下目標在2023年前逐步提升派息比率不低於70%。另一方面,公司自2019年盈利恢復增長至今,主因5G由投資期轉入收成期,而預期有關6G的重大資本投入最快也在數年後,公司盈利持續增長為合理期望,而因2022年A股上市增發股份攤薄每股盈利的情況,因公司健康資產負債表及自由現金流而預期不會在短期再發生。

一間公司的每股盈利及派息比率正在上升,即兩者相乘的每股派息銀碼也在上升,正是「高息股票」的最理想情況,只要買入價所反映的息率相對市場上無風險利率(如定期存款或美國國債)有足夠溢價,市場便會用行動支持其股價。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筆者管理投資組合及基金持有中國移動(941)

Tuesday, September 26, 2023

26 Sep 2023 - 優質公司及「高息股票」的資產配置

投資市場看似風高浪急,加上高息環境持續,現時股票投資者的選擇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不想冒風險的,可到銀行做高息定期;
– 可以冒點風險可以的,可以投資低風險政府或公司債券(如香港政府剛剛發行的綠色債券),不想因買入後因息升而蝕價,大可持有至到期;
– 可以再冒高一些風險的,可以投資高息股票;
– 縱使現時股市低迷,但仍然相信股票長期價值的,也可趁低估值買入優質公司,待未來市況好轉估值上升時,便可賺錢套利

不過有關最後一個選擇,前提是有心理準備需在過程中「捱價」,因為市況差時一隻優質股票的估值也可以低處未算低,但需明白能夠投資在最低位只是運氣使然,況且每次回顧股市最低迷,往往都是投資氣氛極差時,那時大部分投資者不是想趁低估值買入,反而只想着明知估值低企也要沽出,中長線看反而做了錯誤決定。成功的長線投資者可以捱過這個低迷時刻,不怕投資組合帳面虧損,因為心目中已有一套計劃去執行,雖然不希望見到低迷時刻,但已有心理準備去接受低迷是計劃一部分,反而不會因投資氣氛急轉直下而生亂。另外,最後一個選擇的投資在整體資產上佔比多少,也會影響持貨能力及心理狀況,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至於投資要冒多少風險,每個投資者都有自己一把尺,所以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建議資金足夠的,可以將資金適度分配在不同的選擇上,包括上述最後一個選擇上,並以資產配置去平衡風險。

現時談談現在股票投資者最有興趣的「高息股票」,傳媒很多時簡化其定義,即是現時息率夠高的便是「高息股票」,而息率則是去年度全年每股派息除以現時股價。我即時會問公司未來的每股派息會否相同,會上升還是下跌?公司根據那些指標去決定每股派息多少,會否跟隨業績指標(如每股盈利)升跌?盈利下跌,甚至某年度錄得虧損時,有沒有能力維持每股派息不變?

投資「高息股票」也是一門學問,是需要用時間去研究,了解每間公司的業務及實力,所以傳媒將其定義簡化,其實是帶誤導性。至於投資「高息股票」需留意什麼指標,容後再談。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Monday, September 25, 2023

25 Sep 2023 - 為什麼GLP-1藥物會成為熱門投資主題? (信報「財智博立」專欄)

糖尿病主要可以分為一型及二型,一型糖尿病是一種天生免疫疾病,導致胰島素的分泌減少或完全停止,患者需要依賴外源性胰島素來維持血糖平衡。二型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由胰島素抗性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引起,大多由後天肥伴所致。胰島素抗性是指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減弱,胰島素在將葡萄糖轉運到細胞內以降低血糖的效果降低,即使使用外源性胰島素治療,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仍受限。

整體糖尿病患者中,二型糖尿病佔比超過九成,傳統的胰島素治療對不少病患者效用不大,加上胰島素治療需要進行注射或使用胰島素泵,這對病患者來說不方便,或影響按時注射的治療計劃,因此出現二型糖尿病藥物,有些還是口服藥。除非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現時首選藥為Metformin(二甲雙胍),可以減少胰島素抗性,改善胰島素降低病患者血糖值的作用。若血糖控制未達理想,及因現時很多病患同時要治療心臟病、體重及胰臟毛病,GLP-1受體激動劑及SGLT-2抑制劑會是較受歡迎的選擇,不過價錢較貴。

SGLT-2抑制劑藉由減少腎臟對葡萄糖的再吸收,增加尿液中的葡萄糖排泄,進而降低血糖值,還可以引起輕度利尿和體重減輕。GLP-1受體激動劑可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抑制升糖素的釋放,減緩胃腸道的葡萄糖吸收,並增加飽足感,減少食慾和促進胃排空延遲來降低體重,有多重作用,在降低血糖方面具有較強的效果。一些GLP-1受體激動劑已被證明具有心血管保護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血管死亡,整體效果比SGLT-2理想。

有多家製藥公司研發和生產GLP-1受體激動劑並已在市場銷售,包括Novo Nordisk(NVO)Eli Lilly(LLY)AstraZeneca(AZN)Sanofi(SNY)等,當中Novo Nordisk為明顯市場領導者,公司於2022年年報中提到,其2022年全球市佔率達55%Novo Nordisk是一家長期專注從事糖尿病治療的製藥公司,具豐富經驗和聲譽,研發經過大量臨床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皆得到醫生信賴,加上產品線廣泛,提供不同劑型和用法的選擇,滿足了不同病患者需求。

Novo Nordisk有兩款GLP-1藥物經FDA批核可用於減重,大受市場歡迎,根據公司2023年第一季業績提到,已經佔據全球抗肥胖藥物89%市場份額。不過,主要競爭對手Ely Lilly(LLY)GLP-1效藥物抗肥胖效果更佳,最快2023年底上市,而其他競爭對手大多在2024年以後才上市。GLP-1藥物的適應症包括糖尿病、抗肥胖、心血管病、脂肪性肝炎等,甚至是阿茲海默症,為未來增長空間最大的藥物之一,Novo NordiskEli Lilly在這賽道走得最前,生意非常好,反而產品面對供不應求挑戰,成為業務增長樽頸,為現時這兩間高估值公司的主要投資風險。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執筆之時,中原博立新世代增長基金持有
Novo Nordisk (NVO.US)Ely Lilly(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