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03, 2022

3 Nov 2022 - 應否按樓套現做定期賺息差?是否真的有「無風險」投資?

數天前和朋友聚聚,他提到銀行職員最近建議他將供斷的住宅造按揭貸款套現(當然現造按揭樓加按也可以),然後將資金做定期,賺取「無風險」息差,以現時H按封頂息約3.125%,港元一年定期利率4.5%,可賺取息差1.375%(4.5%-3.125%),表面易明,不少人感覺是「無風險」,但是否真的「無風險」?

美國國債也不是「無風險」 

市場上有些推廣會用「無風險」作招徠,但事實上世界上沒有投資是「無風險」的,在銀行做定期存款也要面對銀行倒閉風險,不過在金管局嚴密監管下,現時香港的銀行倒閉風險理應很低。還有,金融市場通常稱呼美國國債所提供的是「無風險」利息,但也得面對美國政府賴債風險,雖然發生的機會率也應更低吧。因此投資風險有高有低,可以說風險很低,但不會是「無風險」。

需考慮資金流動性 

雖云在香港銀行做定期存款,或買美國國債風險很低,但也需注意資金流動性,低風險的其一條件是將投資放至到期,可是若到期前有需要動用,銀行定期未必可以取消,可以取消也會罰息,債券價格則會浮動,美國國債也沒兩樣,未到期沽出可能比買入價低。低風險項目如是,股票是中高風險投資,波動較大,買入後短期未必一定向上,好像遇正如現時多年未見的宏觀不明朗,縱使買入的是好公司,買入時估值合理,股價受氣氛影響仍會向下,或需守上一段時間,因此如先前文章提到,以良好資產配置的大前提下,放在股票投資的資金最重要是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波動亦不會令自己有壓力,若果遇上逆境,也不需非理性以低價沽出好公司。

低風險環境可以隨時消失 

不過,市場不少投資項目其實風險不低,但卻被講成是「無風險」,事實上當風平浪靜時風險很低,但宏觀經濟不理想時風險卻有機一次過爆發出來。好像去年在金融零售界熱銷的保單融資,因為嫌保單回報率不高,便借錢買保單,令以投入資金計的回報率變得很吸引,不過當中涉及借貸,低息環境下還可以的,但試想返回去年,又有多少人可以預測到今年通脹如此厲害,加息幅度如此高,因此當時會傾向相信是「無風險」。不過H+1.5%的借貸利率已由去年的1.5至2.0%,升至現時的4.5至5.0%,高過大部份當時保單的回報率,即是目標賺取的差價會由正變負,還未提那個回報率是分保證及不保證兩部份這個風險。

說回今次的主題,即按樓套現做定期賺息差,現時H按利率H+1.3%,以一個月Hibor 3%計,即4.3%,封頂P-2.25%,以大銀行P是5.375%計,即3.125%,港元一年定期利率4.5%,可賺取息差1.375%(4.5%-3.125%)。不過,上一段的例子已給大家理解到,當回報是固定,但成本是浮動,成本上升其實是一個簡單易明的風險。現時,於美國聯儲局接連加息下,香港銀行有壓力將P逐步提升,封頂息也會持續上升,即息差有機會收窄,大家或會問P由現水平再加1.375%,令息差變0%的機會率有多大?

近年不少低機率的事情卻最終實現

現在或許覺得不大,但過往一兩年實在有太多大家沒有估算過的事情發生,認為是低機率的事情卻最終實現,看看一直以為政府一定會救的高息內房債差不多沒頂,看看近日低風險投資者熱愛的熱門收息股兩個月股價可以跌兩三成,所以千萬不要抱著僥倖心態,好像美國聯儲局局長剛剛在議息後,提到聯邦基金利率或會升至高於先前大家預估的水平。

認清風險,才可擁抱風險 

做任何投資,首先要理清投資項目的潛在風險,然後認清自己可以接受的風險程度,做好整體資產配置,將適當比重的資金放在這個投資項目,知道潛在回報及資產價格波幅是和投資項目風險成正比(即從來沒有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便可心安理得去擁抱這個風險,去經歷資產價格的上升與下跌。

最重要的是記緊凡涉及借錢的,就算買入的是相對安全資產,風險會即時提升很多,若果還會被call margin的,完全沒有防守能力,風險更會以幾何級數提升。

投資還是應該放在自己熟悉的範疇,我熱愛研究股票已超過25年,因此投資主力也放在股票,但我從來沒有試過借錢買股票,因為這個是我不想冒的風險,我清楚股票是中高風險投資,波動會較大,需要經歷當中的起落,包括大升與大跌,才可以修成正果,但借錢投資股票會令我失去持貨及防守能力,因此不會是一個選項。 

簡志健,持證監會持牌人士,博立聯合創辦人/中原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