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3, 2012

23 Jul 2012 - [香港經濟日報「投資理財週刊」] 金融產品兩面為禍

以下為筆者今天在香港經濟日報「投資理財週刊」所發表的文章「金融產品 兩面為禍, 先談內銀股的弱勢成因,再談金融資產充斥的潛在風險。------------------------------------------------- 
傳聞多時的利率自由化還未正式落實,國內銀行現時需面對非對稱減息導致的息差收窄,已是人所共知的事,不過在今年6月初次減息前不少投資者還未注意到此風險。筆者以往一直視內銀股為長線投資,就算金融海嘯時仍是其忠實支持者,不過自去年開始態度已有所轉變,不斷減持,到了8月更將其抽離長線投資之列,只待有機會時作中短線買賣。留意到其盈利不斷上升兼增速保持下,股價反映的市盈率(PE)卻逐年下跌,好像建設銀行(939)的年度最高PE於過往四年分別為1614129,但同時期每年複式每年盈利增長卻高達27.6%,這已表示市場認同對投資內銀股的風險不斷升溫,只是大部份投資者仍看不到這個新景象,認為應賦予內銀股一個較高的估值PE

到了今年4月,筆者決定暫時對內銀股不作買賣,原因是當時溫家寶總理公開批評「內地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大家不要看輕這句說話,溫總理作為國務院之首,從來說了便要做,只是時間問題。那麼他最近最令筆者深刻的一句話是什麼?就是「決不能讓房價反彈,造成功虧一簣」!說回內銀股,筆者後來甚至唱淡這版塊,因認為於經濟放緩時,整體社會賺錢的餅細了,為了拯救一些微利及虧損的企業,仍賺巨利的當然要作出犧牲,何況大部份內銀還是國家有需要時可操控的國企,所以其後的非對稱減息及貸款利率折讓幅度加大已是意對中事。至於浙江中江集團爆煲事件,只是提早來臨的「雪上加霜」罷!

不過,浙江中江集團事件的另一面,則是反映了信託、典當行、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地下錢莊及銀行理財產品等的高風險。不知大家翻閱上市公司賬目時,有否留意有些公司為求爭取更高回報,比較熱衷投資於這些投資產品。好像舜宇光學(2382),其資產負債表於2010年開始出現委託貸款應收款項達5.85億港元,去年尾減至2.95億港元,而相關利息收入為3,500元,佔除稅前溢利的14.7%另外,上期談到的波司登(3998),其現金、定存及金融資產總銀碼約54.6億人民幣中,有四成便屬於金融資產。若浙江中江集團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除內銀受累外,當心個別公司也會受影響。

可是,不只國內的金融資產有機會出問題,剛看到一則新聞,有核數師辭任的百營環球(761)被德昌電機(179)全資附屬公司入稟,追討約2,875萬港元,主要是涉及2009年配售的債券。想不到業界翹楚也會將資金投資於高風險的四五線股債券,股東利益及公司管治究竟放了在那裡?

在徘徊不前的股市下,先前若肯努力分析公佈的3月底到期公司業績,仍可找到不少不錯的投資機會。6月底到期的半年業績已掀開了序幕,市場無大期望下,只要不比預期差,或管理層對公司有負面評論,股價便有不少機會上揚,投資者切記謹密留意!

(筆者為持牌人士,執筆時沒有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