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09, 2014

9 Dec 2014 - 香港電視(1137)收視大跌的啟示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8,8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下列新聞節錄自信報)

香港電視(1137)開台首周的「點播收視」【表1】為每日20.5萬個(獨立登入用戶),次周下跌15%17.4萬個;這可謂預算之內,皆因新鮮感過後,觀眾難免略為減少。但最令行內人士感到驚嚇的,在於【表2】的「直播收視」,由首周35.8萬,大跌49%至次周的18.3萬。

在此須略為解釋「點播」與「直播」收視的分別,點播即是透過港視的應用程式(App),不限時刻地選看某一節目,例如王牌劇集《選戰》及《警界線》,這批觀眾主要使用手機、平板或桌面電腦觀看,因此每個獨立登入用戶往往只代表1位觀眾(手機熒幕這麼細,難想像全家人一起圍着觀看),而且通常看完該節目就會「熄機」(即是登出)。



相反,「直播」主要來自電視機頂盒或智能電視用戶,打開港視的頻道,像收看傳統電視台一樣,按時間表觀看節目;此類用戶背後往往有多於1位觀眾(客廳大電視開着,多數與家人一起看),而且看完特定的節目後,未必會即時「熄機」(香港人習慣客廳電視「長開」)。所以對傳統廣告客戶來說,更重視的當然是「直播」而非「點播」收視。

正因如此,港視啟播次周的「直播收視」便已勁減一半至僅18.3萬,是一個不大正面的訊號,難免令人擔心其財務上的可持續性。這亦反映出全球很多網絡電視台的共同問題,就是難以吸納「直播收視」;而就算使用機頂盒,亦並非「一開即睇」,往往還須「按一輪掣」才可收看網台頻道。此外,傳統電視台勝在「平均」,由劇集、綜藝、新聞到公共節目,即使未必突出,起碼不會離譜;加上有監管機構幫手做watchdog,讓觀眾放心長開這個台,所謂「慣性收視」現象是有來由的。

從【表2】亦可見,即使是「直播收視」,用戶平均每天觀看時間僅約49分鐘,顯示很多家庭觀眾看完某一特定節目後,便立刻轉往其他電視台,這正象徵了網絡電視台在「慣性」上的劣勢;廣告客戶看到這組數據,恐怕不會很高興。

在這情況下,美國及內地不少網絡電視台都已變陣,索性「放棄」(或不刻意爭取)直播收視,改為專攻點播收視。具體做法是不再強求用原創節目24小時「塞滿」幾條頻道,相反是集中資源,每年可能只製作56個「拳頭節目」(劇集與非劇集各佔一半),但有信心這些王牌節目可吸引大量觀眾及關注,從而招攬到足夠的網絡廣告(反過來看,「點播收視」亦有其賣點,例如觀眾較專注,以及可憑具體數據作分析與投放)。

包括美國的HuluNetflix,以及內地的樂視、愛奇藝(這些網台在內地均須領取網絡電視台牌照並受監管,但本港未有相關法規監管網台),都正在走這條路,憑「少而精」的原創節目,配合大量外購節目,撐起一個電視台,「計得掂數」且有錢賺。例如Netflix的王牌劇集《紙牌屋》耗資1億美元拍攝13集,被稱為史上最昂貴劇集,卻為Netflix帶來400萬個新訂戶,不足半年已回本,更橫掃艾美獎而名利雙收。

與之相反,港視現時仍在走傳統電視台模式,分散資源拍攝大量原創節目,務求24小時填滿幾條頻道,求「多」的結果難免不夠「精」,即使王牌首播劇《選戰》及《警界線》引起關注,但口碑亦好壞參半,起碼未足以讓大批觀眾持續「的起心肝」追看,以致次周收視大跌。


可以說,港視正是沿用TVB的模式來打TVB,但缺乏TVB作為傳統電視台及多年積累的慣性優勢,結果可想而知。固然,TVB等傳統電視台難免被網絡蠶食,這是長遠必然趨勢,然而不代表港視會是贏家,相對來說,YouTube及土豆等視頻網站帶來的衝擊更大。


當然,包括筆者在內不少人看得到的問題,港視主席王維基作為「魔童」不可能看不到,這亦可算「非戰之罪」,皆因港視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傳統免費電視台來籌辦,採用是傳統電視台模式,包括斥巨資興建錄影廠及開拍數十個節目,但之後不獲發牌,才臨時轉型為網絡電視台,原有的模式、資源及思維很難一下子轉得過來。

紅猴服務 ()
股A()
紅猴()
Facebook()

No comments: